发布日期:2025-08-22 00:00 点击次数:185
“现在我们村里这条路晚上像白天一样亮呢!”指着新安装好的路灯,茂名化州市新安镇新塘村蓝埇自然村小组长李木兴欣慰地讲述着村里的变化。看似普通的17盏路灯,背后则蕴藏着全国文明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第一批典型村新塘村探索出的村民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模式。
(村民“包”了!化州新塘村“颜值”飙升有妙招,时长共2分47秒)
村民“包”了!化州新塘村“颜值”飙升有妙招
“我们蓝埇自然村是全村最早开始推行‘门前三包’的,现在变得好干净。”村民李雄辉一边扫去门前的落叶,一边告诉记者。自2024年9月蓝埇自然村作为试点实施“门前三包”责任制以来,“五星级文明户”的标牌就一直挂在李雄辉家的门前。
“畜禽圈养、门前没有杂物堆放、房前屋后无杂草丛生……”每个月,李木兴都会拿出评比记录本,严格按照《新塘村“门前三包”卫生文明户星级评比活动分值表》为村内42户居民现场打分,分三档(五星、四星、三星)评选“星级文明户”,给予村民积分奖励并用于兑换生活用品、农资农具。此外,新塘村村委对于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较好、环境卫生维持较好的村庄,给予一定的水泥、路灯等物资奖补,用于完善各自然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
蓝埇自然村的“门前三包”评比积分统计表。
2024年底,村民的共同努力有了结果,17盏路灯通过村委奖补到蓝埇自然村,再由村民出工出力,仅用4天时间,从前要摸黑行走的村道变得亮如白昼。回忆起亮灯的那晚,李木兴说道:“大家都从家里出来看了,这种荣誉是自己争取来的。”目前,新塘村通过乡村建设奖补、筹工筹劳等制度,累计安装路灯近200盏,完成村道硬化900米,成本节省约一半。不仅显著降低了建设成本,又极大激发了村干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热情。
新塘村村民自觉践行“门前三包”。吴秒衡摄
“在污水处理设施选址的时候,蓝埇自然村小组长和村民就提出是否可以利用地势的高低落差建一个肥水取水点,没想到一试还真行!”新塘村“两委”干部彭科维告诉记者。于是,即使在污水处理这样专业的领域,也不再是政府大包大揽,村干部、村民也都化身“土专家”,全过程参与村内污水资源化处理的前期规划与后期管护。据了解,新安镇政府和驻茂名化州新安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申请155万元资源化处理项目,目前,全村已完成中心、蓝埇、寿眉埇、茅园、象山、鹤垌等17个自然村的污水资源化处理改造,并建立“网格员+村民”共管机制,定期开展管网巡查,确保长效运行。
文明乡风便在这村民家门前的三尺责任地中孕育,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新塘村的每一个人。“现在各自然村都开始积极谋划,争着‘要’项目。”彭科维说道。村民们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改善村庄的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出的村民在新塘村的治理中,也没有缺席。在名为“下大田角基金会”的微信群里,40多名外出村民在群内时刻关注、参与着家乡的变化。这个微信群的组建者正是下大田角自然村的小组长麦忠平,他表示,外出的年轻人和社会贤达都很积极,每人每月自愿捐款30~50元,用于翻新村内的景观桥、篮球场等公共设施和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资金保障。
没有政府大包大揽,新塘村以村庄清洁为小切口,通过“门前三包”、积分制、乡村建设奖补机制等,让村民们轮流参与村庄保洁工作,共同维护村庄环境卫生,如今的新塘村,不需聘请专职保洁员,门前“责任田”转化为美化村容的自觉行动,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
新塘村探索出村民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模式。吴秒衡摄
视频/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李瑞雪 张璠
策划:洪继宇 苏晓璇 肖婉琦
Powered by 网上带人回血上岸靠谱吗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